于清荣,海安高新技能产业开发区隆政大街俞万家庭农场主,荣获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称谓,五一前夕从北京人民大会堂载誉归来。
于清荣高中毕业后,进过工厂,当过兵,还进入过工程范畴,曾专心巴望跳出农门。兜兜转转后,他意识到,一个人不管在啥当地,只需专心一件事,做出不同寻常的成果,便是有长进的体现。
2010年,于清荣回到乡村,敞开农业创业之路。但是,实际给了他沉重一击。于清荣栽培大棚西瓜、辣椒的三年间,因技能短缺,西瓜亩产仅4000多斤,远低于东台栽培户7000斤的产值;商场危险应对才能不行,遭受辣椒收买商跑路的窘境,10万元打了水漂。“膏火昂扬”的试错,让于清荣深入认识到,技能是根基,诚信是命脉,传统栽培形式有必要改造。
2013年,于清荣决断转型,流通300多亩土地,注册建立俞万家庭农场,成为海安首家以粮食栽培为主的家庭农场。他深知,“一熟水稻一熟麦”的时节轮回无法改动,但栽培理念有必要紧跟年代脚步。农场的机库里,于清荣一边查看新式水稻钵苗移栽机一边说:“一般插秧机移栽的稻苗成活需7天,而运用这台机器只需1天,生长时间延伸,稻谷质量天然更优。”
对农业新技能的寻求,于清荣近乎痴迷。4月23日,上海一家才智公司的技能人员来到他的农场调查。于清荣说,他预备凭仗此公司的力气,对农场的60多台农机进行智能化改造,在海安首先探究无人种田形式。
麦穗微黄,俞万家庭农场的一块实验田里,竖着写有“扬麦33”“镇麦12”的牌子,一共有20多块。于清荣说,这是小麦的,水稻有30多个种类。
粮食的种类适宜不适宜,政府来推行,但谁来试种?农业部门找到于清荣,他一口应承了下来,划出30亩地专门栽培即将推行的新种类。2016年开端,他的农场成为省农科院、扬州大学农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新品试种基地。“扬麦39”产值高、抗赤霉病才能强,在于清荣成功试种后,敏捷在海安等地大面积推行。现在,每当耕种季,“先去于清荣农场看看”已成为许多种粮大户的一致。近两个月,来自宿迁、连云港等地的观摩团川流不息,人数超1000人。
于清荣对粮食质量的寻求,贯穿栽培、加工、贮藏全链条。“大米好不好,从田头到餐桌,每个环节都要害。”他说,稻谷怕热,一般揉捏式碾米机加工易导致温度上升,影响口感,因而他坚持将稻谷运送到装备专业设备的厂家加工。
农场内,一座贮存1000吨稻谷的冷库已运转三年,10℃~15℃的恒温环境,可使稻谷保鲜10个月。凭仗高质量,于清荣注册的“俞之佳”品牌大米深受商场喜爱,成为两家连锁酒店的长时间供货商,每月安稳供给20吨。从育苗到大米出售的全产业链方法,使得相同一亩地,于清荣家的收益是一般农户的两倍,引得周边栽培户纷繁前来取经仿效。
在绿色农业范畴,于清荣相同走在前。他有一个30亩的绿色栽培基地,栽培的水稻彻底不必药,不施化肥。现在,亩产稻谷900斤,出售价每斤2.8元,有人说他卖得廉价了。他说,不必农药和化肥,本钱也低,待商场认可度上来了,就大面积推行。
从初出茅庐的创业探究者,到引领一方的粮食栽培演示者,于清荣一直是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“探路人”。现在,俞万家庭农场的运营面积已达1500亩,服务600多户农户。